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规划 >> 学校规划 >> 正文

广东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05-08 来源: 浏览次数: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战略规划[1]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谋求办学发展中,坚持“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金融行业背景优势,重视“内涵”升本,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院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开拓进取,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

    1.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学院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和业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内涵建设,努力加强学科学位点和本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结构,构建了以金融学专业为龙头,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干,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08年,学院通过了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对我院进行的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估,并在2010年学院建校60周年喜庆之时,顺利完成了教育部对我院开展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学院建有校区两个、教学系(部)15个、独立建制研究所1个、非列编学术研究机构34个;本科专业23个、本科专业方向34个,其中,已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1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校级名牌专业3个;拥有省级扶持学科1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11个;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在校生18,756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生(含函授、网络、电大)16,272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4人。

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共引进教授13人、博士72人,晋升教授、副教授共91人, 选送干部、教师共104人到国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和考察;“十一五”期末与2005 年相比,学院教职工总数达1,192人,其中,专任教师由485人增至814人、占比达68.3%,高级职称教师由117人增至268人、占比达32.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由249人增至566人、占比达69.5%;校级教学名师6名,“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省级荣誉称号教师22名,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教师4名。

2.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学院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即由基础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专业课程(Professional Curriculum)和就业导向课程(Employment Curriculum)组成的CPE三段式课程模式;积极实施主辅修制度,推进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稳步推进“3+1”、“2+2”国际合作办学模式,选送学生赴国外高校学习和国外实习共206人;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与7家企业、机构合作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3+1”订单式培养;建设了“管理学科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1门、校级双语课程建设项目19门;给予经费资助的国家级规划教材10本;组织编写金融类系列实验教程6部,并获得了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教改课题省(部)级5项、校级10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4篇;在全国及省级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了国家级9 项、省级19 项奖励,并获得第十一届高等教育组“Science Word 优秀教案”最高奖项一等奖。

全面实施“管教育人”、“助学济困”等六项学生工作工程,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各专业学生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211项,其中,获学科竞赛奖励1,18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18人次、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胜奖1人次,获全国“三好学生”称号1人次、“广东青年五四奖章”1人次;学院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成果展示近百次,举办学术讲座和报告200多场,学生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6篇;获得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或其他类别国家级考试证书共22种;三届本科毕业生中,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共84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平均为97.6%,连续几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 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着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学院积极发挥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本科院校所独有的传统金融行业办学优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结合金融强省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确立了“办好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金融强省人才高地”的战略愿景,形成了完整的金融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了CPE人才培养模式,塑造了我院的金融办学特色。金融学科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90%以上,学科带头人获得过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拥有金融系统的先进教师、科研成果获奖者及广东省高校师资队伍“千百十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哲学社会科学奖获得者,超过四分之一的教师具有各类金融机构的从业经验,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大学同类学科师资结构的突出特征;建设了国家级金融学特色专业、广东省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金融学精品课程,组织出版《金融实验教学系列教程》,填补了国内金融学实验教材的空白;研究成果积累丰厚,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并与区域内金融业界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的委托课题,学院被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聘为“广东经济问题研究交流机制”成员单位,参与编制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金融改革发展部分和广东金融高新产业实验区“十二五”规划等多项工作,学院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荣获广东省金融改革创新突出贡献单位奖,为金融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做出了贡献;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行业首肯,学院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金融机构在职人员业务进修培训基地,为各类金融机构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

“递阶式”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教学改革中把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并构建了“递阶式”实验教学模式,搭建起“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逐步形成了“校内基地、校外补充,产学结合、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特色,构建了课程实验、独立实验课程、专业模拟仿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职业实践课程实验、创新创业课程实验的“递阶式”实验课程体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不少于6学分的实验课程。到“十一五” 期末,开设了专业实验课程87门、实验项目789项,实验开出率98%;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71门,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为82%;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资助课题95 项,参与立项的学生达291 人次,校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73个。

4.学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科研竞争力进一步显现。“十一五”期间,培养了广东省高校师资队伍“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 名、校级培养对象26 名,已基本形成金融学、保险、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学术研究团队;拥有省级扶持学科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区域金融政策研究基地) 1 个;设立独立建制研究所1个,非列编学术研究机构34个;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2项;发表学术论文2,893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1,621篇;出版专(译)著35部;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奖励9项。《广东金融学院学报》作为全国创刊较早的金融学术期刊之一,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同时收录,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科研服务地方建设的作用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先后主办(承办)了“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等7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学院被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聘为“广东经济问题研究交流机制”成员单位,参与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金融改革发展部分和广东金融高新产业实验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梅州市创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主持了珠海《横琴新区金融产业建设与金融创新》研究项目;学院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荣获广东省金融改革创新突出贡献单位奖。

5.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院对成人教育机构进行了改革,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适应成人教育形势发展需求,扩大办学规模,开拓推广金融理财师及其它项目的培训业务,充实了教学管理力量,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有序化和标准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和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学点管理,提高了办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继续教育本专科在册生16,272人,其中,函授生11,819人、网络生3,215人、电大生1,238人;为金融系统和社会各界开办培训班合计436期、培训25,950人次。

6.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

加强党建先导作用,全面深化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廉政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开拓视野、提高能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为学院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规范内部管理,全面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各项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运行更趋规范,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资金,开源节支,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学院积极多方筹措资金4 亿元建设北校区,已完成首期12 万㎡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教学生活设施,其中北教学楼面积约3万㎡;改造和扩建了南区体育运动场、货币馆、图书馆等项目,其中,货币馆已被列为广州市的科普教育基地;加大力度建设全面覆盖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和学生宿舍的校园网联网,达到了广东省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估I级水平。“十一五”期末与2005 年相比,学院占地面积由59.6 万㎡扩大到61 万㎡,总建筑面积为34 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由4 ㎡增至7.7 ㎡;生均宿舍面积由7.4 ㎡增至9.5 ㎡;生均图书由52.3册增至66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由3,503 元增至3,860 元;每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由11.8 台增至 12.3 台;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与语音实验室座位数由58 个增至95 个。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

“十一五”期间,我院探索并构建了CPE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内涵建设需进一步深化,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目标、课程体系等还需要不断研究改进,增强特色和亮点。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但在今后办学发展中,尚需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任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高学历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教师的评价机制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3.科研为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院的科研水平已有提升,学术影响力也有明显扩大,但在与社会和业界的合作方面还有待拓展,并亟待加强引导研究方向、改革现行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进一步发挥科研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4.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院在2004年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办学规模持续处于增长趋势,学院竭尽所能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尚未能很好满足教学需要。为此,学院仍需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努力争取国家、广东省的财政经费支持,以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三)“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1.世界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国际教育领域已逐渐成为多种国家力量、多种意识形态、多种文化形式进行竞争的场所;为了争夺教育资源,国际一流大学品牌竞争日趋激烈,以美、欧为主导的一流大学聚集地开始发生转移;教育国际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使考试“无国界”,世界高教资源逐渐实现共享;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发展模式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格局中不断彰显。

2.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

 

活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国高等教育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各高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国家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内容方法,注重扩大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3.广东高等教育的新机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广东要积极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增创新优势,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金融强省。广东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和固有的区位优势,凸显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和金融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为广东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可以在建设教育强省、金融强省、“先行先试”、转方式调结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可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等方面大有可为。

4.我院服务地方的新使命

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经济和地方发展的新形势对我院提出了新的使命,同时也为我院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华南地区仅有的一所金融类本科院校,在快速、全面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竞争当中,我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服务地方建设、培养高质量金融类人才责无旁贷。要主动承担起《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赋予我院“广东金融人力资源培育基地”的重任,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大力争取地方在财政、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品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金融强省中实现有为有位,提高人才、科技与智力服务地方的贡献率。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秉承“艰苦创业、团结敬业、开拓创新”的广金精神,紧紧围绕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实施“稳定规模、充实内涵、提升层次、强化特色”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构建和谐幸福校园、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院校而努力奋斗。

(二)办学定位

学院发展定位:坚持“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面向华南,服务行业;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突出金融学科优势与特色,带动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协调发展,打造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人才高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财经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广东,面向华南,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

办学特色:在学科建设上,突出金融学科优势与特色,带动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协调发展;在实践教学上,强化“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社会服务上,坚持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决策咨询,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金融强省服务;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工作方针

1.育人为本

把育人为本作为学院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教学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人才。

2.协调发展

把协调发展作为学院办学事业的主要方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重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保持学院办学事业的协调发展。集全校之智、举全校之力,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为原则,重点建设办学基本设施、配套的服务设施以及有益于学校长远发展和建设的项目。

3.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学院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以创新推动发展,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学院与社会(业界)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建设有区域效应和引领发展作用的品牌项目,建塑我院的学科特色、文化特色和人才特色,打造华南地区金融人才培养高地。

4.提高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学院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才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增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适应性。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达到广东省同类高校的中上水平,努力做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 ,打造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人才高地,成为学科优势突出、金融特色鲜明、体制机制优化、质量效益较高的应用型财经院校。

2.主要指标

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均以量化形式体现,共分八大类,分别是:办学规模与层次、专业与教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与科研、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培养质量、办学基本条件。在主要指标体系中,设置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121个,详见附表《广东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规范教学行为,构建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优化专业结构

建立与我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和专业评估机制;围绕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行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培养方案的个性与特色;重点建设“金融学”、“保险”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启动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科学合理、优势突出的本科专业体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就业追踪调查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科学制定具有我院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新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力争搭建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着力建设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省的金融经济管理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大型的企业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加强金融从业考证教育,引入金融理财师(CFP)教学课程,建立“卓越金融理财师CFP”等联合培养创新实验班,实现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班。

3.拓宽招生与培养口径

探索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着力建设按大类口径培养基础平台,各专业实施“基本教育+科类特色”的培养模式,即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全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进一步推进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两长一短”的学期制;推进学分制改革,试行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由选课学分制,加大弹性学习制度的开放度,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4.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继续做好国家级特色专业及省级质量工程有关项目的建设工作,积极培育新的质量工程项目,力争在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强化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大力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力度,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优质教材建设,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5. 加强实践教学创新

进一步改善教学、实习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建立校内仿真实习系统管理工程,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引进实验教学高水平人才,探索实习教学团队项目导师制度;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着力建设和开发创新创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学分评定导向,重视专业基本功训练,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全面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中心,重点建设一批稳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并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的高层次战略性合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力争搭建起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

6.构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坚持从严治教,构建校、系(部)两级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评估制度,形成由教学单位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评估以及多种教学环节专项评估构成的评估系统;加强对系(部)进行目标管理,重视教研室的组织建设,探索实行“课程团队项目负责人制”;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的职能和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和教学评奖评优制度,形成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提升学院办学层次

以我院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为契机,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的要求,扎实做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拓展专业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提升学院办学层次。

1. 推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

按照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以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加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密切与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实施“以政研结合、学工交替、学院加基地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产学研合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培养质量,确保我院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2. 拓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顺应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精心培育若干个优势专业,进一步拓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形成在省内相关专业硕士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特色培养方向,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学位点的整体布局,构建我院的专业硕士教育品牌。

3.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纪律等方面,建立健全合理的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制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励校内外教师积极从事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4. 建立健全管理和投入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专业硕士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专业硕士教育的有关规定,健全相关管理机构,成立研究生处,以实现对招生、课程教学、论文撰写与答辩、思想教育等的整个专业学位教育的全过程管理;实行班主任制和双导师制相结合;建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逐渐构建地方财政支持、金融机构合作投入、学校自筹、社会企业、团体、个人资助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重点加大师资培训、研究生培养、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工作水平

完善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组建创新研究团队作为着力点,构筑学科创新平台,以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提炼有特色的、稳定的学科方向,优先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多层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集群。

1.完善管理体制

健全学校、系(部)两级学科建设体制,把系(部)建设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学科建设主体。系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和协调学科建设工作,学院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绩效考核;建立学科建设的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目标管理。明确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把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权赋予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学科负责人负责规划的具体落实。

2.强化优势学科

以重点学科为抓手,强调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新兴学科,金融学科要率先成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在金融服务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要凸现核心竞争力。按照“扶强”、“扶特”、“扶需”的分类建设思路,扶持金融法学、金融营销学、信用管理等新兴潜力学科,适度发展财经传媒、数学、财务管理等支撑学科,力促形成龙头学科、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之间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集群。

3.打造学术团队

以组建学术梯队为抓手,把筛选学科带头人和凝练学科方向结合起来。在学术带头人内部培育产生学科带头人,加大学术骨干培养力度,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体,组建创新研究团队。通过签订合约模式,强制性地规定学科带头人以及创新研究团队成员的后续研究成果内含于需凝练的研究方向中,对应实施成果奖励。以学科建设目标为指引,通过研究成果的积累,大力培育学科增长点,凸现学科特色。

4.构筑学科平台

对于具备基础条件的非列编研究机构,实施重点研究基地的前期建设,给予办公场所、硬件设施乃至经费支持,鼓励其申报各级别的研究基地或者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各界共建研究基地,为构筑我院学科平台、申报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或省级产、学、研基地夯实基础。

5.产出优秀成果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教学需求,进一步发挥科研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在研究方向和科研奖励导向上加强引导,改革现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安排,健全和完善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奖励机制。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三核”期刊论文发表、被检索文献收录或转载文献转载、政府咨询报告等方面,努力争取有新的突破,产出一批凸现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四)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以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重点,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1.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方式

树立“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观,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工作以满足学科专业建设、组建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需要为主,注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逐步实施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聘用和引进人才;同时,在政策、经费和管理上处理好培养与引进的关系,加大培养力度,注重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推进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鼓励和促进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创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服务与支持,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把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基本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作为工作重心,以满足全体教师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促进教师追求卓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2.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依托行业优势,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到相关企业、行业、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开展实地考察、合作研究、产品研发、挂职锻炼、兼职等工作;拓展聘用形式,聘用来自企业或相关行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对青年教师实施“双导师制”,既安排校内导师,同时也选配来自金融机构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行业导师,增强应用背景和实务经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培养和储备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并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3. 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遵循“按需设岗、明确职责、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约管理与以岗定薪”的原则,强化教师的分类与分级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模式过渡。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师分级的重要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用人机制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按照各类部门承担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探索和推行部门群体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增强内部分配制度在学校发展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对岗位责任、岗位技能的差别和贡献大小等加以区分,实现责、权、利的对称,建立和实行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人事分配办法和激励机制。

(五)加强学生管理,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以学风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机制,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学济困、就业指导和制度建设等工作。

1.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机制

切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选聘与配备、培养与发展、考核与奖惩体系,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建立以岗前培训、业务培训为核心的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观念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完善学生工作评价体系和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运行机制、党团组织管理机制及社会实践活动机制;试行协议管理,制定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学生教育与服务协议书,明确权利与义务,实现学生工作由“经验事务型”向“科学规范型”转变。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紧扣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 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技能训练,建立健全就业工作长效激励机制,构建“全程化、全员化、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从专业培养定位(主观)与毕业生实际就业流向(客观)相结合的角度,加强进行毕业生质量比较和评价;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完善预就业实习制度;发展系级招聘市场,继续稳步推进就业工作体制重心下移。

(六)推进国际化办学,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力度,积极推进与境外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我院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办好国际教育学院,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1.拓展学生交流项目

适度扩大学生境外实习项目规模,着力开发学生非学历交流项目,开展互动式、免学费的双向学生交流,力争在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领域实现高水平的学生互动;大力拓展学士学位、双学位和本硕连读等各层次学历教育交流项目,在合作院校之间更广泛地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推进与国外大学“2+2”、“3+1”等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发展留学生教育,开设双语教学实验班,增加对留学生的专业学习吸引力,实现国际教育交流的双向发展。

2.推进教师交流项目

主动寻求与国外境外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教师、互聘专家、合作研究、举办较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途径,扩大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师资交流的规模,加大师资交流和培训的力度,重点做好短期培训、访问学者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工作;稳定在校任教的外专外教规模,重点聘请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外籍教师,实现专业基础课和语言教学师资的兼容。

3.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办好国际教育学院,对涉外教育项目统筹安排,实施归口管理;结合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和渠道,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高校、机构的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双方互利的合作项目;加强国际教育学院与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探索并积累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经验,努力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七)强化内部管理,推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围绕广东省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把握未来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学院作为“广东金融人力资源培育基地”的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并举,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1. 适度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我省为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目标,今后若干年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计划将有所增长。我院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学院的品牌优势,规范办学行为,争取省教育厅的支持,适度发展函授教育;加强与有关院校、机构合作,继续办好网络和电大教育;积极推进面向社会的“2+2”等单学历国际交流项目。

2. 积极拓展成人非学历教育  

充分发挥作为“广东金融人力资源培育基地”的作用,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和其他部门联系,积极拓展培训市场和具有特色的培训项目;争取国际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中国)的支持,利用广东金融学院CFP项目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包括金融理财师、国际金融理财师在内的各种国际认证资格的考前培训及其他业务。

3. 强化内部管理

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深入探索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与监控;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八)加强两馆建设,继续推进校园数字化进程

发挥图书馆、货币金融博物馆及数字校园建设在学院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应用功能。

1.加强图书资源建设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努力加大自筹资金力度,力争完成图书馆新馆建设;加强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特别是外文类纸质图书和期刊,从而改善文献整体质量和优化馆藏结构;拓展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层面,加大中外文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提供更优质、更及时、更安全的文献信息服务。

 

2.拓展货币金融博物馆功能

保持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在华南地区经济类博物馆中规模、藏品数量上的领先地位,整合校企资源、拓展功能应用,构建教学、科研、科普三大基地,发挥服务教学与科研的作用,形成广东乃至华南地区货币金融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平台。

3.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全面推进电子校务、数据中心与各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加强网络课程等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现代化远程教育平台,为配合我院的专业教学、为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终身学习服务;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网上办公体系,形成数字档案,进行无纸化办公。

(九)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不断拓展新思路,多渠道、多方式积极筹措建设经费,加强财务、资产和后勤保障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1.加强财务与资产管理

主动争取中央财政、地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教育、科研、基本建设和财政性补贴等经费,依托学校人才、智力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利用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学校办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保障教学、科研等教育事业正常运行的资金需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收费管理与核算系统,探索我院合理的教育成本结构;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设立财经管理小组,论证、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健全经济责任制,加强审计监控,规范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拓展建设经费渠道,争取在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下,继续实施校园总体建设规划,逐步完成新图书馆、新货币馆、学术交流中心、南教学楼、教学办公楼、体育馆和风雨球场等基础工程建设;征用新的教学用地以满足教学、科研等场所的长远需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清楚、各类用房适当、道路管网规范、节能低耗环保的校园。

3.加强后勤保障服务

深化后勤改革,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完善学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学院社区医疗中心;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进学院基础建设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利用社会各种力量为学院发展筹措资金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创建优秀花园式校园。

(十)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推进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着力提高学院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增活力为重点,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夯实学院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保证。

2.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学院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良好党风带动和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合力。

   3. 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系(部)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强化职能部门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意识,以协调、高效、规范为要求,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法治校,完善制度建设并严格照章管理;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继续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

4.创建和谐幸福校园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校风建设为抓手,弘扬金融学府的人文传统,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围绕全员育人的目标,不断加强教职工职业操守、师德师风建设和科学精神培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创造和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关心和提高教职员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员工)生活福利待遇,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努力创建和谐幸福校园,实现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实施与评估   

(一)组织实施

全院各部门要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围绕《广东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切实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学院及各部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应注意与学院发展规划相衔接,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共同维护本规划的权威性。

(二)检查评估

在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规划的评估、控制和管理,建立一套围绕规划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并将规划落实工作与目标管理、与学院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规划真正成为全院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要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并积极进行宣传推广;学院在“十二五”中期和末期,将组织规划实施情况专项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各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规划修订

规划执行过程中,根据形势发展确需修订时,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必要的程序,修订意见由学院发展规划办公室汇总上报学院批准。



[1]   2011年9月3日,中国共产党广东金融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

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批准我院成为首批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授权专业学位为金融硕士。

2011年6月,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在党代会召开、申硕成功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定稿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