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理想标准与现实进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5-11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汤贞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员。

摘要:教育标准对办学理念、目标、内容等核心要素起规制和促进作用。基于理论逻辑推演并借鉴国际经验,可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总体框架划分为以办学定位为主的理念层,涵盖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要素层,以治理体系和办学资源为主的保障层。依据对相关学术论文和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所确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重点内容,推动其具体实践应从明晰院校发展定位,推进核心发展要素优化升级,构建基础性保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合理有效推进国际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现实进路


高等教育标准体系是随着标准化在世界范围全面推广以及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类型日益多样、功能日趋复杂而产生的关于高等教育系统要素的内在规制,它在办学理念、目标和内容的调整优化以及转型升级等方面起着“度量衡”和“指南针”功能。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2015年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已经提出“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设置标准”、“制定应用型高校评估标准”等政策目标,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多、影响范围广、矛盾破解难度大,政府层面的建设标准尚未正式形成,加之理论界的探讨相对缺乏,为此本文尝试作以下先导性探索。

一、研究基础

教育标准是规范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评价的基础。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际,就有学者提出“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构建符合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需要的标准体系,需要明晰研究现状,从既有学术研究中明确发展路向并汲取创新营养。

梳理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的学术历程可以发现,其内涵是随着时代变迁逐渐丰富并清晰起来的。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有学者当时提出“工科本科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应用型的提出,是对传统本科教育反思后的现实追求。传统本科教育,学生学得多,‘术不够’,学校脱离实际,脱离实践。加强应用性已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大要求”。但总体来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鲜见关于应用型本科的研究。21世纪以来,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的研究逐渐增多。有学者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特点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也有学者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称为中国的“新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院校”。在复杂多样社会中孕育而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然具有多元结构属性,如有学者认为应用技术大学“肩负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概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以立德树人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追求,以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发展基础,以构建全面对接产业链、科技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为互动平台,以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区域文化创新与传播能力为重要使命的本科院校。

标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化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统一性和主导权的组织生存与发展秩序,已从原始社会的语言、文字、工具等生存性规范以及工业社会的器材、程序等发展性规范扩展至包含教育在内的社会全领域。关于教育标准的具体内涵,有学者认为,“教育标准是指为实施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教育方针政策,为在教育活动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事项制定的各类教育规范与技术规定”。高等教育标准是教育多样化发展以及形态整塑的必然要求。在建设与生成意义上,有学者认为,“面对复杂交错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模式,要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分别归类,使所有高校能够各就各位,明确各自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具体建设路径上,有学者认为,评价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否达到一流水平的根本标准是学校对所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适应度和贡献度。在学校发展实践方面,有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还有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应该是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的统一。总体而言,目前学术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研究上已有建树,但不够具体深入。

在实践路径上,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既遵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环境,因而必须立足国情、遵循教情,从政治、经济、人口、科技等广阔视角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组织形态、要素变革、治理体系和发展道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行稳致远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有力的实践指导。目前学术界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上研究较为广泛,主要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如有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还有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以及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学科专业建设,其实施主体都是教师,因而有学者认为“必须把教师发展置于突出地位。此外,学术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

二、建设标准的基本内容

建设标准是对未来发展核心要素及形态的总体描述,主要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需要通过理论逻辑推演并参考世界经验来确定核心指标,基于学术关注焦点和政策文本内容分析等厘清重点内容及方向,从而构建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标准。

1.核心指标的遴选

从理论逻辑来看,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基本要素可分为办学理念、核心要素和发展保障三个层次。办学理念是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使命与价值观等基本发展思想的概括,是大学与外部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以及内部管理运转的哲学基础。办学理念的外显性概念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办学者根据学校发展内在基础和外在环境作出的对未来发展的判断,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定位、师资建设定位等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首先要确立高水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办学定位统领学校发展规划,进而凝心聚力组织实施。从内在本质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和学科专业是高校的主要构成要素。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和技能储备状况是检验办学成效的关键标准;教师队伍是落实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学科专业是确保师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主要平台;技术创新与转化是与外界保持联系,实现师生知识与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发展保障层次,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是依据高校独特运行规律建立起的秩序体系与行为准则,是确保高校稳定有序发展的关键,而办学资源是支撑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石。

从世界经验来看,二战以来,伴随国际局势相对稳定带来的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办学机构呈现多元化增长,其中一个重大变革就是在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等传统院校类型以外出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新型高校。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上,无论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还是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它们都重视以规章制度形式确立办学定位,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面向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有一种观点认为,应用型大学是西方创业型大学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最佳形式。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变革管理、制度、学科、教师等内在要素,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元化的资助渠道、充满活力的学术研究。因此,无论是逻辑分析还是借鉴国际经验,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都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治理体系、资源获得能力。

2.重点内容的确证

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可以明确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某些要素在特定组织或领域中的受关注度与重要性。在中国知网以“应用型本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1964—2020年3月国内外学者共发表相关文章20892篇。对这些成果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发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自2007年以来逐渐成为热点,在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分别为217篇、580篇、961篇、1286篇、2118篇、2748篇和3008篇。进一步分析研究内容后发现,这些论文的主题集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共37421篇次,部分论文涉及多个主题),应用、地方、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是高频关键词(见表1)。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应充分关注这些研究重点,在标准内容上围绕这些核心元素进行拓展。

政策是建立在厘清事物现实状态和正确研判未来发展趋势上,反映政府价值意图和行为导向的强制性工具,相关政策文本传达的信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的重要依据。2015年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明确学校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省级层面,除浙江以外,其他省份基本上均以国家文件为基础构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特色发展思路和举措(见表2)。无论国家文件精神还是省级层面的重点举措,都应是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的重要参考。

通过理论逻辑推理、借鉴世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经验以及相关经典论述,可以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的一级指标;通过追踪学术界相关研究热点以及剖析相关政策文本,基于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重点内容以及发展图景的研判,本文构建了理念明晰、要素合理、方向正确、保障有力且基本指标与特色指标共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基本标准框架(见表3)。

三、建设标准的实施路径

建设标准的实施是理想目标落地生根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深入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涵实质,立足世界时空规制,充分总结历时性经验并明晰共时性需求,围绕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保障机制等持续发力。

1.明晰院校发展定位

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政府层面需要持续推进高等院校分类发展,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组建涵盖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在内的专家团队,研制并不断优化建设标准,以标准为参照对相关高校建设成效进行评价,以评促建促改,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层次和本领域争创一流。各相关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应主动对接建设标准,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行业企业的现实与未来诉求,结合自身层次明确发展定位,通过专家辅导、专题研讨、深入调研、实践总结等方式对院校发展理念、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制度建设等展开讨论,在凝聚全校共识的基础上制订有依据、可达成、能指引的发展规划。

2.推进核心发展要素优化升级

一是革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推进培养模式多元、特色、国际化的优质发展。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把知识和职业素养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锻造大国工匠,培育世界一流应用型人才。二是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对标国际一流,集聚优势资源,造就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政府层面可出台支持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实践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接受更多教师挂职实践。高校层面要统筹规划师资建设,改革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成效等在考核指标中的比重。要构建灵活多元的人才聘用机制,重点聘请行业企业有影响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比重。三是支持高校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增设战略性新兴应用型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四是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引导教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应用研究并转化科研成果,以应用研究促进知识技术更新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构建发展保障机制

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能力过程中,政府要在系统设计、统筹谋划、政策支持和资源引导方面发挥作用,重点加强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破除企业人才进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成立校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等方面的制度障碍。高校要积极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赋予二级学院(系)办学主体地位,健全二级学院(系)的领导体制、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社会联系和合作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格局。开辟多元化资助渠道是增强高校转型发展能力和巩固应用型特色的前提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树立“立足区域、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明确以创新带动发展、以服务谋取资源的办学思路,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为根本使命,增强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兴特色等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传统资金来源外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更多经费支持,夯实学校的建设基础。

4.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学科专业建设、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它们的前设条件都指向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应以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为方向,从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去认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先导性、基础性地位,统筹规划产教融合发展布局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还应探索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标准和奖励办法,对合作效果好的单位在专项资金、信贷、用地、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有关高校应主动邀请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办学,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供科技创新与决策咨询服务。此外,高校应重点加强技术和知识创新组织建设,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创新中心;还应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现代产业学院。

5.合理有效推进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知识普遍性、科技交叉性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推进国际化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例如瑞典的恰尔默斯技术大学成功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推进国际化,它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瑞士联邦科技大学、巴黎多科技术大学校、德国弗朗霍佛科研中心集团、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该校还参与了涉及多个国家大学和工业企业的100多个欧盟项目。又如,荷兰的特文特大学是该国第三所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既定位为地区性大学,也注重国际化发展,“特文特大学想要积极参与国际高层的科学研究”,“它想要在今后几年内极大地提高它的国际形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树立开放意识,根据所处区域特征和本校层次类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与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新格局,不断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2020年第5期P38-43。